close

律詩起源於六朝,盛行於唐朝。有五言、六言和七言,唯六言較少見。律詩的規格非常嚴謹,在句數、字數、押韻、平仄、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。

 

◎ 律詩的結構


律詩每首限定八行。五言律詩,即一行五字,八行共四十字。七言律詩,即一行七字,八行共五十字。

 

一首律詩,每兩句成一聯,共四聯。習慣上稱第一聯(第一、二句)為破題,又稱首聯;第二聯(第三、四句)為頷聯;第三聯(第五、六句)為頸聯;第四聯(第七、八句)為尾聯。

 

律詩的結構有兩大規條,第一條是必須遵守的,即是頷聯和頸聯必須各自對仗,意思是第三和四句要對仗,第五和第六句要對仗。而首聯和尾聯則無須對仗。第二條不是必須,依詩人喜好,可以起、承、轉、合連貫全詩。

 

◎ 律詩的句法


律詩每一句的句法以2+3為主,再仔細描述則是 2+(1+2) 或 2+(2+1) 。例子:杜甫的《春望》首句「國破山河在」,就是 2+(2+1),國破+(山河+在)。

 

◎ 律詩的格律


律詩的格律基礎在字聲調的平仄。現代國語四聲中的第一、二聲為平,第三、四聲為仄。還有已經在國語消失的入聲字,即尾音有p, t, k , 也屬於仄。

 

律詩的格律有三大規則。第一規則是每一行的字與字間的聲調要有最大程度的對比(maximum contrast of tones within a line) 。在五言律詩裡,要有兩對不同的聲調,再加一個單獨的聲調。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,第二規則對句要相對。意思是每一聯行與行之間也要有最大程度的對比(maximum contrasts between the two lines of a couplet)。每一聯的上下句的平仄是剛好相反,尤其是第二、四字的聲調一定要相反。第三規則是領句要相黏。領句指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。相黏就是相同的意思。可是,由於偶數句的尾字一定要平聲調,因此只能做到頭黏尾不黏。

 

其實律詩的格律也有一定的靈活性,有一三五不論,二四六分明的口訣。用在五言律詩,則是一三不論,二四分明。意思指每一行的第一和第三個字可以不遵守格律,但第二和第四個字,則一定要尊守。

 

◎ 律詩的押韻


律詩的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末字要押韻,而且不能是仄聲字。

 

律詩常以描述景物開始,再進而轉向個人情感。如將律詩分為兩部份,前四句為第一段,後四句為第二段。則第一段以描寫景觀為主,第二段轉向個人情感。以四聯為分,首聯給予一個介紹,有時會讓讀者瞭解時間、地點和一些背景。頷聯承接首聯,描寫景觀,也帶出詩的主題,但在此不會給予太多的資料,要留待之後更深入描寫。到了頸聯,則轉向個人的情感。最後,在尾聯為全詩的總合。全詩,又以頷聯和頸聯最為重要,頸聯可以說達到全詩的高潮。

 

唐朝詩人寫律詩,主題包括:邊塞、懷古;描寫離亂之情,民生疾苦;也有著力描寫自然山水,鄉村生活。總概而言,詩人常常在詩中對比自身與大自然,由眼前的景觀引發到個人情感,情景交融。另外,詩人也喜歡在詩中加入比喻,如山水詩中,山象徵老師;詩人李白喜以浮雲形容自己。王維也常常在詩中滲入許多佛教隱喻。還有引入典故,如果讀者閱讀詩,明白背後的典故,便更能體會詩人塑造的意境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