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聖經何時開始有中文譯本,至今無法確認;從陝西西安所出土的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」,可得知公元635年, 即唐朝貞觀九年,就有基督教流入中國和聖經譯作中文的事蹟。 然而,雖然多處印證聖經中文譯本在唐朝即有,但並無一冊存留。

從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末,天主教的傳教士曾斷斷續續從事中文聖經的翻譯工作。但大都從拉丁文本(非原文聖經)翻譯成中文譯本,且不曾出版。可幸,一些譯本得以保存下來,現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、博物館或教會。

論到基督教的聖經中文翻譯歷史,以踏入十九世紀開始。最早的譯本為1822年出版的《馬士曼譯本》,由馬士曼(John Marshman)與拉沙(Joannes Lassar)合譯,在印度出版。翌年,1823年, 馬禮遜( Robert Morrison),第一位到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,也出版了中文聖經--《耶穌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遺詔書》,後世稱之為《馬禮遜譯本》。 1843年,約十二位傳教士聚集香港,舉辦了第一次聯合差會會議,商議重新翻譯中文聖經的工作 。因人事變動及理念不同,最後出現了三個譯本,分別是:《委辦譯本》、《裨治文譯本》、《高徳譯本》。

自《馬士曼譯本》到《高徳譯本》,都以深文理(文言文)譯寫。然而,許多信徒教育水平不高,無法讀懂深文理譯本,因此,1857年出現了基督教第一本白話文聖經《南京官話譯本》。 1866年, 則出版了《北京官話譯本》。 北京官話譯本出版後,還陸續出現了《施約瑟舊約官話譯本》和《 楊格非官話譯本》。

官話譯本出版之際,譯者還未預料到中文即將來臨的大改變,因此依然致力發展淺文理版的翻譯工作。 楊格非(Griffith John)是第一位譯者將聖經翻譯成淺文理。他認為文言文太過深奧,無法擔負起普遍傳道的任務,而「官話」譯本又地域方言味重,《楊格非淺文理譯本》於1885出版。

1890年,聖經公會決定出版深文理(文言文)、淺文理、及官話和合譯本的三個版本。可是,在實踐時,遇到許多的困難:人士變更、局勢動亂 ,中國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;文字方面,淺白的文體漸漸取代文言文,成為新的寫作風格。 最終以1919年出版 的《 官話和合譯本 》最受讀者歡迎,這譯本後改名為《國語和合譯本》(下文均簡稱《和合本》)。在接著的20年間,《和合本》相繼取代了其他譯本的地位,流通中國大江南北,成為銷量最高的譯本,也是中國教會所採用的唯一譯本。2010年的今天,仍然在華人教會廣泛使用。

《和合本》的出版可為西方傳教士翻譯中文聖經劃上一個完美句號,中國國民廣泛接受此譯本,得以在信仰根基上扎根,並且日漸成熟。此後,中國本土的聖經學者開始興起,他們研究聖經,學習希伯來文和希臘文,並開始從事翻譯中文聖經的工作。

◎ 華人譯本

第一本由華人負責翻譯的中文聖經,是1933年出版的《王宣忱譯本》。1939年, 《國語新舊庫譯本》出版;1964年, 《新譯新約全書》出版。1968年,《 思高譯本》出版,此版本附加總論、引言和註釋,是現時天主教仍然使用的中文聖經。1970年,《呂振中譯本》出版 。1979年,《當代聖經》出版,這譯本以美國神學家戴肯尼(Kenneth Taylor)的英文聖經《活潑真道》(Living Bible)為藍本 。1992年出版的《聖經新譯本》(下文均簡稱為《新譯本》),是集合數十位不同宗派的華人聖經學者自行翻譯。

從1933年,第一本由華人翻譯的中文聖經面世,到1992年出版的《新譯本》,超過半個世紀,多本新中文聖經相繼出版,仍無法取代1919年出版的《和合本》在華人基督徒心中的地位。基於時代的變遷,文字、用語的變化,《和合本》曾於1985和2000年展開兩次的修訂工作。1988年推出《新標點和合本》聖經 。而 2006 年則出版了《新約全書—和合本修訂版》目前舊約經文的修訂工作已完成,即將與新約一起出版。

時至今日,依然有譯者繼續致力翻譯中文聖經,滿足信徒和非信徒的需要,漢語聖經協會負責,集合一批華人聖經學者翻譯、審稿的新漢語譯本》預計將於 2014年完成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文聖經翻譯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