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巴黎的博物館、美術館重新裝修所賜,過去這兩年的舊金山狄揚博物館很巴黎,繼去年的印象派、後印象派系列大展之後,今年的重頭戲則是畢卡索。
這次的展品來自巴黎的畢卡索博物館,共有150件畢卡索的畫、雕刻…,可以說是涵蓋了畢卡索各時期的作品,讓大家一飽眼福。
是次展期從六月到十月初,上半年太忙碌,根本不知道有這畫展,加上整個暑假去了台灣,回到美國時已接近展覽的尾聲。來到家門的畫展,焉有不看之理,所以一如以往,無論如何忙碌,都要努力擠擠擠,擠出時間。終於定了十月六號,展期結束前三天,前往觀賞。
說實在,我之前對畢卡索並沒有特別喜愛,沒啥藝術細胞的我,壓根不太看得懂畢先生的畫作。不過,暑假適逢台北也有畢卡索的畫展,我也去了湊熱鬧,對他有了初步的認識。加上友人的推薦,兼事先做了些功課(其實,就是瀏覽友人的部落格,看看她對畢卡索的詳細介紹),這次又加深了些認識。
參觀當天,租了導覽,正式踏入時光隧道,回到二十世紀初的畢卡索世界,然後沿著一幅一幅畫,帶我們走過畢卡索的一生,當然還包括他與情人們的故事。
藍色時期(Blue Period)
受好友自殺影響,1901年至1094年期間的畫作以藍色與藍綠色為主, 予人陰鬱的感覺。主題也多圍繞著社會的邊緣人群,包括:娼妓、乞丐,骨瘦如柴的母親與孩子。
粉紅色時期(Rose Period)
直到認識了費南德˙奧利維爾(Fernande Olivier),愛河中的甜蜜一掃過去的陰鬱,畢卡索開始大量使用鮮明、樂觀的橘、粉紅色系,題材多描繪著馬戲團的人們、雜技表演者與丑角,這並成了畢卡索的個人特色之一。開啓了有名的粉紅色時期。
畢卡索一生中有七個重要的愛人,就如他自己說,每一次墮入新的戀愛,都賦予新的靈感,畫風也隨之改變,情人應該可以從他的畫作看出他移情別戀了。
歐嘉(Olga Khokhlova) 瑪麗(Marie-Therese Walter)
朵拉(Dora Maar) 賈桂琳(Jacqueline Roque)
看完這次畢卡索畫展的第一個感覺是,就如朋友之前說得:「千萬不要愛上藝術家啊!」
留言列表